长沙市雨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1-04-29    来源:区发改局字体大小:

长沙市雨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长沙市雨花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雨花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雨花区发展和改革局

二○一一年三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1

第一节  现实基础. 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3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4

第一节  指导思想. 4

第二节  发展定位. 4

第三节  基本原则. 4

第四节  发展目标. 5

第三章  建设现代交通枢纽区. 6

第一节  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6

第二节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7

第四章  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 7

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7

第二节  全面提质重点产业. 9

第三节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11

第五章  建设“两型”社会样板区. 12

第一节  加快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 12

第二节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12

第三节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13

第六章  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 14

第一节  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14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城区. 16

第七章  建设幸福民生首善区. 17

第一节  加强保障住房建设. 17

第二节  深入推进创业富民. 17

第三节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 18

第四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20

第八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21

第一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与协调. 21

第二节  优化规划实施的政策环境与人文环境. 21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与监督. 22

前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雨花区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全面推进城市化的关键期、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本规划根据《中共雨花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雨花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和团结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雨花区经济社会发展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受惠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指导和监督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建设“中部强区”的宏伟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产业集聚、生态文明、开放创新、和谐建设”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改善民本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一五”规划预期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实现,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0亿元(含长烟,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0.9%,人均GDP达到7.8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老口径),为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亿元,为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7亿元,为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19.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1:51.8:47.2调整为2010年的0.5:41.9:57.6。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入驻环科园企业达到210家。高桥、东塘、红星三大商圈持续繁荣,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不断升级,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城市品质大幅提升。五年累计实施各级重点工程项目103个,总投资达81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城市建设总投入的3倍。新建、改造城市主次干道96条、150公里,建成花桥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管网建设25.9公里,高铁长沙南站顺利建成运营,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完成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98个,新建社区公园7个,改造提质农贸市场26个,新建绿地1115.6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公共站厕210座,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容市貌显著改善。

——“两型”建设初见成效。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5%,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化学需氧量(COD)分别减排47.1%、85.7%,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圭塘河水质消除了劣Ⅴ类,浏阳河雨花段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环境噪声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探索出“莲湖高层安置”、“两转变一纳入三同步”等被征地农民安置模式;大力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活动,创建示范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等共计45个。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招商引资成绩显著,累计合同引进外资15.7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2.8亿美元,引进省外境内资金169.3亿元,市外境内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67.4亿元。比亚迪、红星美凯龙、沃尔玛、家乐福、星巴克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落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投入教育扩容经费6亿元,新建学校9所,改扩建学校12所,新增学位1.81万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全区健身器材覆盖率达85%。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标准化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全面开展。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886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4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430元、167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5%、18.9%。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修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1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全面启动“安居工程”,新建安置房204.7万平方米,保障住房5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30.2万平方米。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五年累计援助68.6万人次。被征地农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12596人纳入养老保险、9079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

专栏:“十一五”期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

规划目标

“十一五”末

预计完成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00

560

10.9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老口径)

亿元

17

26

2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82

318

23.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54

347

19.9

三次产业结构

1:58:41

0.5:41.9:57.6

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率

%

20

20以上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

%

80

92

城市污水处理率

%

80

88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90

9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00

24430

13.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480

16700

18.9

人口自然增长率

≤5

≤5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雨花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新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带来发展契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向上回升趋势明显,低碳、物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产业革命浪潮将推动产业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为雨花区参与区域分工、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高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是“两型”建设纵深推进催生发展机遇。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长株潭一体化的前沿阵地,雨花区可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三是区位优势大幅提升拓展发展空间。空港、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路在雨花区立体交汇,三大商圈提质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商贸流通业的辐射能量,区位优势实现历史性提升,区域发展将突破地区障碍,拓展加速赶超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雨花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为迫切;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相对短缺、公共服务相对不到位的矛盾日益显现,惠民生、促和谐任重道远;区域之间的竞争呈现更加激烈的态势,雨花区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实现率先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本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制度与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两型”社会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实施“区域一体化、产业高端化、城市品质化、民生幸福化”发展战略,推进包容性增长和内涵式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定位

立足雨花区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独特优势,把握长沙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长沙国际化的东南门户

——立足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充分发挥空港、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路的联动作用,着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疏通路网微循环,实现立体交通的无缝对接,打造中南现代交通新枢纽;

——立足传统商贸流通业的良好产业基础,着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打造湖南区域性商贸商务新中心

——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态势,发展出版、设计、动漫游戏等创意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植壮大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培育一批“雨花创造”品牌,打造长沙创新创意新基地

——立足创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氛围,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口素质,打造宜业宜居新雨花。

第三节  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二、三产业相协调,速度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富民惠民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更加注重增加居民收入,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困难群众和失业人员等群体的生产生活,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坚持转型升级。继续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结构高级化、发展集聚化、竞争差异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4、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将创新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大胆突破阻碍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增强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两型”引领。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快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突出低碳发展取向,倡导绿色消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一般预算收入“增两倍”、力争“翻两番”,努力实现“领跑中西部、建设新雨花”的宏伟目标。主要目标是:

1、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2015年末突破10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2015年末突破60亿元,力争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2015年末达到700亿元。五年实际到位外资20亿美元,引进省外境内资金305亿元,市外境内资金575亿元。

2、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38:62。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力争达到1000亿。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楼宇经济产值占GDP比重达到30%。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城镇化率达100%。

3、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5个。

4、民生改善。坚持把新增财力的80%用于发展民生事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5、可持续发展。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含量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区域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达到95%以上;建成区声环境全面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5%,城市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高于全省和长沙市平均水平。

专栏:“十二五”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属性

2010年

基  数

2015年预期

绝对值

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560

1000

10.8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新口径)

亿元

预期性

20

60

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亿元

预期性

1000

2000

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347

700

16

三次产业结构

预期性

0.5:41.9:57.6

0:38:62

规模工业总产值

亿元

预期性

365

1000

24

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

预期性

18

40

楼宇经济占GDP比重

%

预期性

30

科技进步贡献率

%

预期性

55

6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20

30

市级以上创新平台

预期性

25

45

城镇调查失业率

%

约束性

≤4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

%

约束性

92

≥92

城市污水处理率

%

约束性

88

≥9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约束性

30.5

35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24430

40000

10

第三章  建设现代交通枢纽区

依托空港、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路的带动作用,发挥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综合交通节点优势,打造中南地区现代交通新枢纽和长株潭融城核心区。

第一节  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跨区域交通建设,全面构建空港、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路“五元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畅通长沙东南门户流通渠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力支持地铁1号线、2号线和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做好拆迁腾地、环境维护等相关工作,确保工程如期竣工。加强城东、城南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配合做好高速公路绕城节点建设,畅通跨区对外连接通道。完善内城区“十”字形、“田”字形路网结构,改造背街小巷,打通城市微循环;加强雨花亭腹地开发力度,拉通骨干路网,疏通次干道和支路,实现内城、外城连接互通;完善新城区交通体系,完善道路标示系统,加强慢行交通、低碳交通和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承载能力、辐射能力。

第二节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有利于功能配套、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民生改善”的总体原则,突出重点、依次推进,计划五年安排各级重点工程项目50个,总投资50亿元。实施骨干路网建设工程,完成湘府东路、木莲冲路等东西向主次干道建设,完成圭塘路、洞井路、曙光南路、车站南路等南北向主次干道建设,确保城区主干道全部拉通,次干道拉通70%,基本建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交通路网。实施城市支路建设工程,构建路路相通、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路网。实施道路提质改造工程,改造东、南二环、劳动东路等,改善拥堵路段交通状况,优化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加强生活设施人性化建设,努力打造无障碍城区;完善主要商业地段的市政生活设施建设,增设50个停车站场;加强公共休闲场所建设,打造清泉寺等5个主题公园;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公共站厕100座;加强社区文体设施与场所建设,新增社区公园10个。

第四章  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全面改造提质重点产业,合理选择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径,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1、精心打造“两城”

——黎托高铁新城。核心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将达到40万人。依托高铁交通枢纽优势,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金融服务、现代商贸、高端酒店、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把黎托高铁新城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长沙城市副中心。

——环科园工业新城。东至长沙县界,西至新韶山路,南至暮云,北至绕城高速。围绕“兴工”主题,建设引领新一轮汽车技术革命的生产基地,“十二五”期末入园企业达到500家,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围绕“筑城”主题,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

2、重点发展“两带”

——圭塘河生态经济带。以区治为依托,以圭塘河生态景观区为轴线,万家丽路、圭塘路沿线两厢区域以发展总部经济为切入、以开发城市综合体为支撑,带动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条贯穿南北、连接东西、带动腹地的都市生态经济带。

——浏阳河生态景观带。坚持环境保护、生态培育和文化融入的原则,依托东山古镇、潭阳洲、磨盘洲、浏阳河滨水带等人文自然资源,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高端居住、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都市滨江风光带。

3、提质发展“三圈”

——东塘商圈。核心区以东塘广场为中心,北至城南路,东至曙光路,南至赤黄路,西至芙蓉路,面积约2.5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东塘广场为中心1000米范围内区域。加大土地整合和项目运作力度,构建业态多样、层次丰富的现代商业服务体系,打造长沙市第二大商业中心。

——红星商圈。核心区以湘府路与韶山路交汇处为中心,东至天华路,南至时代阳光大道,西至大塘路和花卉园路,北至迎新路,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以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至雨花亭、洞井等部分区域。借助长株潭三市融城桥头堡和毗邻省政府行政区的独特优势,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性消费中心。

——高桥商圈。北起人民路,南抵劳动路,以万家丽路为轴线,辐射两厢,面积约5平方公里。在原有发达的商贸流通业基础上,重点抓好高桥大市场提质转型改造工程,实现传统商贸流通向信息化、电子商务流通转变,打造中南地区规模大、品质高、功能全的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

第二节  全面提质重点产业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点,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现代物流业。科学规划选址,建设雨花区现代物流金融港,以空港物流、物流总部经济、物流信息中心、公路零担运输、城乡配送、仓储为发展重点,构建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规范物流市场,整合物流资源,改造提质现有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管理粗放的物流中心。充分运用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多式联运、应急物流等新型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完善对物流产业的扶植奖励政策,建立物流信息化平台,跟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强化物流专业人才培育引进。

——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引进外资、民营及混合制金融机构;注重引入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引进投资银行、基金公司、金融资讯公司、资信信用管理公司等高端中介服务机构,打造集金融、证券、保险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形成金融资源空间集聚区。

——商务服务业。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大力发展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媒介策划、平面设计等广告服务;鼓励发展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外包;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引进若干国际知名中介机构,建立和培育一批中介服务品牌。

——会展服务业。优化办展环境,整合会展资源,壮大会展企业,加强展览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会展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会展品牌;继续高水平办好“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支持和培育家居、汽车及零配件、五金机电等展会。

2、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适应“半小时、一小时”经济消费圈的变化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培育消费品牌,建设多个区域性消费中心,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商贸服务业。提升传统业态、整合市场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商贸服务业的升级。以项目开发为平台,提质改造一批,淘汰搬迁一批,发展壮大一批。加快高桥大市场、红星大市场和雨花五金机电城二次开发、扩容提质,全面推进市场群体升级;大力推进大型卖场及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引进大型品牌商贸企业,提升商圈的集聚与辐射效应,优化购物环境,提高商户素质,积极引进和组织各类商品洽谈会、展销会、交易会等,促进商圈硬件和软件品质提升。

——酒店餐饮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的饭店和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型高星级宾馆酒店,引进五星级以上(含五星级)酒店3-5家;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文化,按照品牌化、规模化的经营思路,支持传统优势餐饮企业做大做强。

——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大商业地产开发力度,引导开发商提高项目的商务开发比例,高比例配置黎托高铁新城、棚户区改造地块商业地产份额;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开发一批高档楼宇和城市综合体;大力实现楼盘开发的规模化、绿色化、品质化;促进建筑设计监理、房产销售、物业管理、房屋中介等房地产专业服务公司发展。

——社区服务业。按照“社会化运作、网络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发展以家政服务为重点的物业服务业,以特种医疗和保健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为重点的文体服务业,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为重点的养老服务业,形成便捷、合理、优质的居民生活服务网络。

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高端相结合、提升区域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重点加快新能源汽车基地的申报和建设,支持比亚迪加速燃油电力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升级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整合、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企业,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大中小企业协作的产业集群;整合资源,完善汽车产业物流、销售、维修等配套体系;支持杨子冶金轧辊新材料制造升级;发展壮大工程机械、节能环保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重点发展以创意产业园为平台的动漫、出版、设计等产业,精心打造以省植物园、浏阳河、圭塘河、体育公园为依托的生态休闲产业,以清泉寺为主体的佛文化主题公园,以东山古镇历史为背景的文化休闲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

第三节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及政策扶持,吸引社会投资和战略项目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构建“点带动、线延伸、面集中”的多链式产业发展集群。

1、强化产业项目集聚的“点”

——重点发展楼宇经济。重点扶持纯商务楼和专业楼宇,实现产业楼宇聚集。完善服务体系,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中型企业集团区域性总部、职能性总部入驻商务楼宇,实现楼宇企业总部化,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

——精心打造城市综合体。以功能型城市综合体建设为主线,通过对项目的打捆包装和整体推介,建设一批能统筹城市开发建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区整体形象的特色城市综合体。

——培育交通节点经济。在人流、物流旺盛的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地铁换乘站、城际铁路站口区域,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控制、打造特色等手段,促进交通枢纽、节点经济、城市品位的大融合,形成繁荣的商业集聚区。

2、延伸产业集群发展的“线”

——打造特色商业街。充分挖掘雨花区特有的商业文化内涵,整合资源,精心规划,扶持建成一批餐饮、酒吧娱乐、古玩字画、服装、购物等特色商业街市,重点打造车站南路、梓园路、赤黄路、曙光中路等特色商业街市。

——繁荣主次干道经济。加快实施“腾笼换鸟”,有计划、有针对性将若干主次干道作为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重点轴线,充分发挥其带动和示范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3、拓宽产业集群发展的“面”

——强化片区板块运作。以科学前瞻的产业规划为引导,坚持成片改造项目,严格控制零星建设项目;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重点对“两城、两带、三圈”产业板块的发展进行优化、细化和整合,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形成内外城区错位发展、统筹推进、合作共赢的产业布局。

4、择商选资助推产业高端发展

借助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融入长株潭“3+5”城市群;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动向,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方式,形成政府引导、中介助力、园区推动、企业主动的招商运行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引资渠道,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第五章  建设两型社会样板区

按照城市品质化的要求,以“两型”示范为方向,以建设人民满意城区为动力,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区品质。

第一节  加快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

制订改造规划,统筹安排,明确重点,分步实施城中村、棚户区和破旧建筑的改造。完成华狮啤酒厂、长重等棚改项目;加大危房、平房、背街小巷的改造力度,力争全面完成有关企业社区、街区的改造任务;结合城市改造,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与市政设施建设,优化城区结构布局,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第二节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1、健全城市管理机制

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坚持“建管结合”,实现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的无缝对接。坚持“责权配套、费随事转”的原则,强化属地职责,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积极作用。完善综合执法机制,加强条块衔接,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事权下放、责任落实”的城市管理格局。

2、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强化为民、便民意识,推进城市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重抓好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加大控违拆违力度,将综合管理延伸至社区;实现市政设施的维护预防化、规范化;环境卫生管理覆盖全区,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0%以上,中小道路巡回保洁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渣土管理规范,扬尘控制有效,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加强路网配套绿化建设,确保城区绿化覆盖率每年提高0.4%,绿地率每年提高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年增长0.4平方米。

3、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

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平台功能,拓展数字管理空间,规范运行区级城市管理指挥调度与城市管理监督考核中心。完善网格布局,适度调整网格划分,形成覆盖全区的网格体系。建立区域、社区、路段、市场及有关重要节点的数字档案,构建数字模型。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动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按照“节约、集约、挖潜、调整”的方针,着力解决土地供需矛盾,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在项目开发上,整合土地资源,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以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为重点,加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禁止新建耗能高、效益低、污染超标的项目,分阶段强制淘汰明显高于同行业能耗标准的企业和产品;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实施国家强制性节能设计标准,积极推进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统筹考虑各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广使用再生水工程,鼓励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强化全社会节约用材意识,提倡生产节材和生活节材,推广废旧物再生利用技术,鼓励利用再生资源。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健全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区、街、社区和社会公众“四位一体”环境监管机制;实施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浏阳河、圭塘河流域涉水重点项目的污染治理工程,加快花桥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工业废气、建筑扬尘和餐饮业油烟排放,控制燃煤污染,推广清洁能源,实现建成区裸土全覆盖、全绿化;加强噪声监管,将建成区建成环境噪声达标控制区;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集中收集处置固体废物,重点防治危险废物污染。

3、加强“两型”示范创建

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到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让“两型”理念深入人心。推进“两型”示范工程建设,以长沙市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以黎托高铁新城建设为重点,打造“两型”示范样板工程,深入开展“两型”示范企业、学校、机关、社区的创建活动,培育扶持“两型”社会试点和配套项目;开展“两型”知识普及教育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第六章  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

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努力构建创新型城区。

第一节  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1、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健全政务公开制,以“两集中、两到位”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完善政务服务硬件设施,充分利用信息化办公手段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专家咨询评估制、社会公示听证制,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构建民主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职能部门和重要岗位人员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努力构建廉洁政府。加大依法行政力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落实行政问责制,全面构建法治政府。

2、改革投融资机制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优化投资结构,明确投资方向和重点,加大对生态环境、民生领域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提质改造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港澳台资本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产业和领域,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区属优质大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上市,推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扩大银行融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优势中小企业进行非上市股权融资、引进国内外大型融资租赁公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高效、灵活、规范的投融资机制。

3、加快推进区域管理体制一体化

全面完成社区布局、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规划选址,推进重点村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村改居工作,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一体化。坚持建管同步,合理设置社区,科学调整区划。完成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体系。以制度创新完成村集体经济综合改革,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提高教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充分享受城市化的成果。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员在居民自治中的核心作用,完善基层自治制度,全面推行居务公开、社区服务承诺制度,努力扩大直选率。按照“一社区一品牌一特色”的要求,切实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5、引导社会民间组织发展

积极探索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新途径、新路子。坚持以社区为基础,努力培育和发展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活跃文体生活、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类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城区

1、构建创新体系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政策扶持机制,加快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紧密合作的产学研体系;建立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实施进度档案,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申报;探索建立企业化模式的技术服务中介组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咨询、策划和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2、促进成果转化

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定期发布产学研科技成果信息,举办产学研成果展示交易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重点培育金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企业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种子项目进行孵化、转化;探索建立区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创新成果转化,

3、强化创新保障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融资平台,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风险投融资机构,组建区级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企业向高端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奖扶政策,加大财政对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4、实施创新人才战略

开辟创新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积极构建“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大力引进和培养海内外科技型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完善人才发展政策环境,不断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七章  建设幸福民生首善区

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抓好社会治安,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与食品药品管理,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第一节  加强保障住房建设

加快完成市政府“60号令”扫尾工作,严格按照市政府“103号令”推进拆迁安置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建设好保障住房。配合城市拓展提质,在雨花亭、圭塘、洞井、黎托等片区规划建设若干个保障住房安置点,科学稳妥地解决安置问题。关注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积极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

第二节  深入推进创业富民

1、鼓励自主创业

出台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致富的良好氛围,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拓宽创业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对创业者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强创业扶持,完善创业扶持奖励基金制度,支持初创型、中小型、科技型、就业型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创业指导,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降低创业风险,将雨花区创建成长沙最具创业活力的城区。

2、促进充分就业

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引导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信息收集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创建区域一体的劳务、人才市场,实现劳动者平等就业。健全就业培训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每年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切实提高就业率。

第三节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

1、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到位,确保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达到中部城区先进水平,率先创建为湖南省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继续实施教育扩容工程,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合格学校建设,新建中小学5-10所,改扩建12所,新建5所公办幼儿园。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三年、一年儿童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5%和100%;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升学率达到98%;整合区内高中教育资源,率先普及十五年制教育;加强教育关怀,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1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中专,形成省级以上精品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正常增长和补充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市居民人人享有社保的目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提高社保水平。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保问题,力争非公企业员工、城市灵活就业人员、个体户的参保人数不断增长。加强帮扶救困工作,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提高农民大病医疗救助标准,加大对孤寡老人、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人群的帮扶救助力度,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3、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福利服务、收费服务与公益服务相结合,至“十二五”期末,力争区、街道、社区各级建成若干所养老服务中心,各社区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三无”、“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超过40%,形成较为完备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4、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街道、社区全面建成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实施区内文化资源互通工程,新建3个大型文体广场,完成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外迁工程。坚持群众需求和价值导向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打造拳头文化品牌。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强基层文体管理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以大众体育推动竞技体育发展。

5、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以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合理规划区域卫生资源布局,着力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新办民营医疗机构,引进省内高端优质医疗机构。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加强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加强红十字会工作,提升红十字志愿者服务水平,争创省级救护培训示范区。完成黄兴医院新院和区公共卫生大楼建设,重点完善黎托片区、环科园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新建1-2所大型医院,力争卫生服务能力、卫生信息化建设、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等主要卫生指标排名全省前列。

6、加强人口与计生管理

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完善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一盘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提高优生优育水平,促进人口出生性别比平衡。提高计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形成精细化管理、全程化服务体系。健全基层计生协会组织,到“十二五”末,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地计生组织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7、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全面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加大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力度,到“十二五”末,文明社区数量达到社区总量的95%以上,全区各窗口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窗口单位力争全部达到文明创建标准。

8、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全面执行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台务政策;高度重视双拥、优抚、安置、军休工作,保障优抚对象的权益,营造良好的军民关系;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权、调处劳动纠纷方面的作用,发挥共青团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发挥工商联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抓好老龄老干工作,发展老年教育;加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工作,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强档案、史志工作。

第四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1、加强治安综合管理

健全“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防控体系,扎实开展治安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降低治安案件发生率。创新信访工作,全面落实“一健三联”工作机制,以源头治访为抓手,以化解突出信访问题为重点,切实做好信访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普法教育,培养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公正。

2、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围绕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区目标,创建安全社区,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环境健康体系等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有效防范职业危害。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加强对重点行业、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全面落实现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城市建设安全隐患排查机制,严防重特大生产事故发生。

3、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机制,依法推行加工食品质量与药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加工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责任制,加强对食品、药品行业的监管,加强对流通领域的专项整治力度,坚决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4、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业务体系与技术体系,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与应急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完善解决突发事件的奖惩机制。

5、加强国防保障能力

加大国防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国防意识,提高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切实做好征兵工作,严把新兵入口关,提高兵员质量。在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与国防动员相关的领域考虑备战因素。加强基层人武部的阵地建设,加强国防基础设施与人防设施的保护。

第八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为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坚持区委对“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政府切实履行职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全面落实。

第一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与协调

根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发改部门要加强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协调。按照专项发展规划服从总体发展规划,同级规划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加强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健全以五年规划为依据的年度计划实施机制,发挥规划的整体合力。

第二节  优化规划实施的政策环境与人文环境

针对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民生事业和改革创新等重点领域和有关重大项目,进一步制定、修改、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通过政策导向,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规划任务的实施,引导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对列入总体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增强各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为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与监督

完善规划的实施评估机制,实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让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营造全区人民共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附件1:“十二五”时期产业布局图

附件2:“十二五”时期重要交通经济节点图

    “十二五”时期产业布局图.doc“十二五”时期重要交通经济节点图.doc
    相关文档:
  • 关于《长沙市雨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政策文字解读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