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雨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09-02-01    来源:区发改局字体大小:

雨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进“三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要实现雨花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科学制定雨花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大政方针,认真编制了本《纲要》,它是今后五年雨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 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1、现实基础-

“十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建设大投入、经济大发展、结构大调整、体制大创新、对外大开放,全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8亿元,年均增长15.6%(剔除不可比因素,下同),人均GDP达到46000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亿元,年均增长29.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亿元,年均增长16.3%; 2005年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0168万元,年均增长51.1%,五年实现翻两番;五年来,实际引进外资3.21亿美元,实际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38亿元。

——产业建设全方位推进。“十五”时期,全区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严把土地、信贷两道闸门的情况下,适时调整经济工作思路,以打造“亿元方阵”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了新一轮产业大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1年初的10.5:32.4:57.1,调整为2005年的1:54.1:44.9。工业化进程加快,“一园三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环科园的龙头地位开始显现,工业发展提速增效。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5亿元,比“九五”期末年均增长18.4%。商贸业呈现蓬勃生机,全区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以商圈和经济带为主导、以大型卖场为亮点、以国际商业巨头进驻为潮流的三大趋势,有效拉动了区域消费市场的发展,形成了高桥、东塘、红星三大商圈,商贸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都市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正在迅速崛起。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十五”时期,全区坚持“一点一线两片”的城市开发建设思路,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和区域竞争力。政府通过直接投资与撬动民资相结合,新改扩建主次干道38条,总长为89.1公里;提质改造背街小巷47条,形成了“六纵七横”的现代路网格局和区域经济东进南拓的强劲态势。新区治成功搬迁,带动了雨花区腹地的纵深开发。适度超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区赢得了发展先机和优势,为新一轮产业大发展打造了优质载体和平台。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17元,年均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66元,年均增长10.7%。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近5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生态环境也不断优化,完成林业生态圈建设4200米,新增绿地150万平方米。农民两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探索和实践了“四化一分离”的两安新模式。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身边环境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雨花区坚持科教兴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三好学生”评价体系被评为全国“德育创新奖”,雨花素质教育基地荣获“全国示范基地”称号,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步入全省先进行列。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科技三项经费投入以年均58%的速度递增,实现四年翻四番,连续四届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的考核验收,并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区79个社区文化法制宣传站基本建成,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计划生育工作有序推进,优质服务进一步推广,“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计生工作机制初步形成,继续保持了省级计生模范区的光荣称号,人口计生工作被评为省级“优秀服务先进单位”。公共卫生事业和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大提高,成功地防控了非典”和动物禽流感疫情,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切实加强了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稳步推进。推进双拥共建,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区”称号。人防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完成了区志修撰工作。审计、物价、统计、机关事务管理、物业管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侨联、科协、老龄、关协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回顾过去,“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均已提前或超额完成。“十五”的五年,是夯实基础、继往开来的五年;是革故鼎新、开拓奋进的五年;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建设成就瞩目、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过去的五年,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和平、合作、发展依然是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内发展正处于二十一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又快又好地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在中部崛起、泛珠三角构建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加速实施的背景下,将为雨花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武广高速客运站落户黎托,为雨花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十一五”期间,也是经济结构、区域格局、利益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保持快速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协调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区情,着眼全局,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奋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

“十一五”时期,雨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牢牢把握中部崛起的大势,紧紧围绕“一点一园增长极,两纵两横经济带,三圈三块商贸群”的整体布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五个统筹”,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力打造实力雨花、活力雨花、魅力雨花,为把雨花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强区而努力奋斗!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在今后五年的发展实践中,必经坚持以下原则:突出把握加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强化产业支撑,实现快速崛起;突出推进自主创新,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关键,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突出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突出加快改革步伐,围绕影响发展的重点领域,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三力”雨花、小康雨花、绿色雨花、平安雨花,调动全区人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

3、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把雨花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强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12%,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人均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五年累计9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2010年末达到25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末达到17亿元;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3.2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经济结构。2010年末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58:4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90%,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5%以上;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培育形成产业链较长,创新能力较强的机械、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10年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商贸服务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化物流基地、都市观光农业和文化旅游新区。

——经济效率。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30%。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初步建成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体系,全区节约意识普遍增强。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好新“五横四纵”主干道,七条次干道,五年内投资40亿元。建设好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防洪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

——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商品市场更趋成熟,要素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本、土地、人才、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基本建成社会信用体系。

——资源环境。在长沙市未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节约土地,加大土地储备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最佳效益。积极推进河流沟渠综合治理,大力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及垃圾对土地和水体的污染。

到2010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内绿地率达36%,五年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巩固生态型城区创建成果,将雨花打造成为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区之一。

——人民生活。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分别达到5万人和1.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到2010年,城区户籍人口达到6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和9%,2010年,分别达到20100元和10480元。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出行条件、健康保障等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事业。2010年,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78%、70%、7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区90%以上农业人口,基本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体系。不断提升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到201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2.8万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分阶段免除杂费、书籍课本费;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建成,人均藏书3本以上。

二 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

1、产业布局

按照“一点一园增长极、两纵两横经济带、三圈三块商贸群”的整体布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使雨花区成为长株潭对接的闪光点,生产要素快速集聚的新洼地,迅速崛起的新城区。

一点一园增长极,是以新区治为核心的行政商务极和以环科园为核心的新兴工业极,主要功能是集聚、辐射和提升。两纵两横经济带,是以韶山南路、万家丽路两条主动脉为纵轴线,以湘府路、香樟路两条主动脉为横轴线,在四条路两厢规划建设一批优质项目,打造产业兴旺的“井”字形经济走廊,主要功能是流通、吸引和扩散。三圈三块商贸群,是以高桥、红星、东塘为亮点的三大商务圈,重点抓好提质、改造和建设。以出版物交易中心、体育文化新城为重点,打造辐射长沙东片的特色文化产业经济板块;以同升湖、花卉大世界、省森林植物园为依托,推动项目南拓和洞井小城镇建设,构筑长沙南片最适宜人居、最具活力的绿色生态商贸经济板块;以武广铁路客运站建设为契机,推动项目东进,高起点规划建设好具有后发优势的黎托新城新兴经济板块。

2、基础设施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大投入,保持适度超前发展,突出重点,城乡一体,完善配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交通体系。以发展为主题,在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区内道路建设,“十一五”期间,总投资为40亿元,重点建设、改造好主干路新“五横四纵”,五横即:劳动东路、李洞路、湘府东路、木莲冲路、香樟东路。四纵即:洞井路、车站南路、沙湾路、红旗路。建设好次干路7条,即:赤黄路、曙光南路、火焰路、石坝路、曲塘路、马王堆路、韶高路。全面完成乡村公路建设。

——信息设施。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宽带政府信息网,为开展电子政务、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电子商务等工作提供基础。重点建设和完善雨花区政务专网和区政务信息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全区宽带骨干网覆盖率达到90%。

——水利设施。推进城乡统筹供水,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加强农村自来水供应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并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按“10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好合丰垸防洪大堤。

三 新型工业化

按照培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建立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机制。举全区之力,继续建设好环科园,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园区+基地”产业格局。着力建设辐射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标志性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到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40亿元,年均增长18.7%。

1、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结合雨花区的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选择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突出机械制造、烟草食品、床具服装等,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大中小企业协作的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实力与后劲,壮大成为支柱产业。

2、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以电子信息为重点,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应对未来竞争的战略性产业。

——电子信息。着力发展信息终端产品、网络设备和软件等产品系列,开发引进先进技术和尖端产品,提高研发制造能力,在特色领域形成产业优势。

——新材料。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产业。

积极支持数控机床、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医用器械等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加速产业化,培育科技产业新的增长点。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烟草、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加快运用信息、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形态过渡。

——烟草。配合长沙卷烟厂完成技改二期工程,进一步打响“白沙”品牌,形成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白沙品牌战略。

——食品。结合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方向,优先发展绿色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等,建设好红星食品加工中心。

——服装。促进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培育2—3个区域性知名服装品牌。

4、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围绕服务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生产专、特、精、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机制,鼓励传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淘汰、限制、禁止发展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中小企业。

5、集中力量建设好环科园和生产基地

(1)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

环科园的产业定位为:重点发展由一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带动的汽车和工程机械产业链,打造高度专业化的产业群。

全面建成好三湘美的等已入园24家企业,“十五”期间签约入园的企业所形成的产能在“十一五”规划期要变成产值。同时,“十一五”规划期是一个大规模的招商阶段,重点主攻在汽车零配件产业链中处于关键环节的一级零配件招商。通过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的招商,在“十一五”规划期,汽车零配件产业链要基本成型,使园区成为全国性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入园的企业加上“十一五”规划期入园的企业,总的工业生产规模将达到110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

在“十一五”规划期,要建成一个骨架为“四纵四横”,支线直达每一个生产企业的厂区的园区路网和管线网,并嵌入城区路网和管线网中。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匹配,在软件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要拟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招商优惠政策,同时完善入园企业行政审批事项园区代办制。在“十一五”期内建设好三个平台:信息平台、物流基地和培训基地,使园区的综合环境更具竞争力。环境保护是本园区区别于其他工业园区的一项标志性工作。“十一五”规划期,一方面通过设置门槛,控制入园企业的排放标准,在园区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中添加耦合,形成回路系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2)树木岭工业基地和凤凰工业基地

树木岭工业基地和凤凰工业基地拟发展成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工业基地,但不再扩大规模,其中部分工业企业可迁入环科园。树木岭工业基地侧重于先进制造业、食品工业、绿色家居产品等。凤凰工业基地侧重于日常生活用品。

(3)红星食品加工基地

红星食品加工基地具有一定的资源、市场和开发优势,应充分依托雨花区的市场优势,瞄准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进一批著名品牌企业,尽快形成比较大的生产规模,并建立相应的市场营销体系,主要生产肉类制品,奶类制品和绿色无公害食品等。

四 现代服务业

立足市场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区的产业服务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

继续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重点抓好东塘、红星、高桥三大商圈的提质、改造和建设。积极制定东塘中心商务区的发展规划,科学布局商业网点,引进大型投资项目,整体提升该区域的商业档次和核心竞争力。按照现代商贸中心的建设理念,加快高桥市场群体的提质改造步伐,建设好信息广场、国际上河街区、浙江大厦等重大产业项目。抢抓长株潭一体化、省政府南迁机遇,加快红星商圈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骤实施,将其建设成为城市南拓的一大现代商贸中心。打造以区治为核心极的行政商务圈。以韶山南路、万家丽路、香樟路、湘府路四条主动脉为轴线,将四条路两厢打造成产业繁荣、人气旺盛的经济带。按照“对接长株潭,开发新东城”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产业项目东进南拓,建设好富有特色的体育新城文化产业经济板块、最适宜于人居的南片生态商贸经济板块和具有后发优势的黎托新城新兴经济板块。突出发展以湘菜为主业的地方特色餐饮,积极培育餐饮业品牌和大型餐饮企业。要引进一些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竞争力强的大型优质项目,做到启动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形成项目开发的梯次推进格局,全力促成雨花区“一点一园增长极、两纵两横经济带、三圈三块商贸群”整体格局的快速形成和迅速崛起。到2010年,全区基本建成效益显著、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业态多样、管理科学、服务优质的现代商贸网络系统。

以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为平台,加快发展和提升文化产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体育、健身等消费服务,积极拓宽信息、社区、会展、房地产等现代化服务领域,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业,培育咨询、法律、会计等中介组织。突出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突出培育现代化的大型物流企业,为产业经济提供高效益、低成本的物流支撑,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 建设新农村

落实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大力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的头两年,基本完成全区乡村公路建设。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继续建好潭阳、鄱阳两个市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以点带面,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争取80%的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发展和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互助作用和行业自律作用,组织农户把蔬菜、花卉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做精做强。重点扶持洞井花卉协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拓展花卉市场。

继续抓好龙头企业战略,继续打响“红星”品牌,建好红星蔬菜批发市场和红星冷鲜肉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农博会、农产品交易市场对中部地区农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村集体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发挥土地增值效应。

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培训,迅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引导和管理,进行就业指导、专业培训和相关服务,对有就业愿望的农民培训达80%。

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将条件成熟的村改为社区,基本完成近郊村改社区工作。

六 投资拉动和扩大消费

1、投资增长与结构优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培养和扶持一批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带动力的大型项目,鼓励绿色投资。“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为910亿元,经筛选、论证,五年共(初步)计划安排重点建设好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圭塘河旅游风光带、红星食品加工中心等20个重大项目,投资额为400 亿元。建立高效、灵活、规范的投融资机制,拓展投融资空间,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充分激活民间投资。

“十一五”期间,必须实现投资重点的战略性转变,把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作为重中之重,各领域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的预期目标为:基础设施投资占30% ,社会事业投资占20% ,产业投资占50% 。同时,加强对“三农”、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的投资,促进协调发展。

2、拓展消费领域与改善消费环境

引导居民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需求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积极开拓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保健、通讯、中介服务等消费领域,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日趋优化,到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28% 和35% 。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创造健康安全,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乐于消费。打击坑蒙拐骗、价格欺诈、强买强卖等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形成政府诚信管理、企业诚信经营、社会诚信交往的良好信用环境。

七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面向国内外,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围绕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现代物流等生产服务业,引进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公司、大项目,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利用大型企业优质资产增值潜力和重大项目开发潜力,加强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合资合作,注重引资和适度“选资”、引资和引智引技、自身优势和投资者优势相结合,实现企业技术、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发挥“园区+基地”产业集聚优势,开展产业链招商,壮大产业集群,形成战略联盟。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突出提升招商项目的包装策划水平,认真研究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发展动态,提倡“零距离”接触,主动搞好招商服务。“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3个重大战略投资项目,30个投资规模过亿元的大型产业项目。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以上。

八 科教和人才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推进自主创新,把创新贯穿和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全区上下鼓励创新,倡导创新,尊重创新,以创新的观念谋划发展,以创新的精神引领发展,以创新的举措推进发展,以创新的制度保证发展,以创新的科技提升发展。

坚持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依托我区辖区内10所高等院校和39所科研机构,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促进经济增长从过分依靠资本、依靠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向主要靠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本转变。

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推动科技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和人才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方针,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转变,实现科教兴区。

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运行机制,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名牌龙头产品。在“十一五”期内,健全“三项机制”,即:资金投入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创新服务机制。打造“四个平台”,即: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实现“五大目标”。即: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值达到60亿元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二是重点引进产值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高新技术规模企业10—20家,培育和发展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支柱企业;三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额达5亿元以上;四是世纪环保科技大楼建成运行,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五是环科园成为省市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人才强区

立足本区,着力培养和利用好现有人才,盘活存量人才,积极引进人才。着力提高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使之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培训党政干部和重点企业人才10000人次,积极培育农村科技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高层次城市管理人才的培养,未来5年是雨花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城市的品位将不断提升,要围绕现代文明城区建设,把高层次城市管理人才的开发作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高效开发现有人才资源,逐步实施高素质化人才开发战略,到2010年,努力把雨花区建设成“环境优良、机制灵活、素质一流、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强区。在人才规模上,到201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8000人左右;在人才结构上,人才职称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调整为12 :51 :37,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人才比重由原有的约3:20:27调整为约1 :27 :22,人才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达到85%以上;在人才培养上,大力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符合雨花区实际情况的党政干部培训体系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实行定期培训。争取在5年内,对非公有制经济人才普遍轮训一次;在引进人才目标上。平均每年引进全日制大学以上学历毕业生600人左右,平均每年引进高学历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60名以上,重点引进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产业等重要领域的紧缺人才。

3、全面发展教育事业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形成以“区为主、乡(镇)街为辅”的大教育环境,促进全民共享优质公平的义务教育。完成第二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城区配套学校建设与城市拓展保持同步。全面启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学校容积率、班级学额达到国家标准。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从2006年起分阶段免除九年制义务教育杂费和书籍课本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标准建成长沙职教城。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新技术、新评价、新三好”为支点,全方位、高质量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九 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抓好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企业、财税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政府职能转变。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府职责、机构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

——政府决策机制完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继续实施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院士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并逐步实现制度化,保证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消除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因素,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改善行政执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服务和监管。

3、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多渠道、投资决策多层次、投资方式多样化,市场竞争机制调节项目建设的投资体制。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项目核准、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实行项目法人制,加强对投资评审工作的监管,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4、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公平、公正、透明的公共财税体制。进一步细化区、街(乡、镇)两级财税分成办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5、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与社团的结合、监管与自治的结合、管理与服务的结合,促进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各尽其职。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志愿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交由社区承担,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

十 建设宜居城区

围绕人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根本需求,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彰显城市特色魅力,努力建设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区。

1、完善便民利民的市政公共设施。完善路、桥、水、电、通讯设施,实现交通出行便捷畅通,供水供电保障有力,充分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全面完成老城区道路改造。着力加快停车场和人行过街通道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城管体制,加强交通、市政、环卫、绿化管理,加快形成现代化、智能化、法制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区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规范化。

2、建设服务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大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为突破口、以地域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充分挖掘社区服务资源,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壮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专业工作者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抓好社区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发展面向社区贫困家庭、优抚对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发展面向失业者的就业中心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家政、养老、托幼、医疗等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属地单位、社团的社会化服务,使社区成为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生活家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3、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在发展高品质住宅的同时,保持合理的普通住房投放量,改善暂住人口和贫困特需人群的居住条件,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国家规定的小康水平以上,且居住环境舒适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2010年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初步形成天蓝水碧、清洁安静的城市环境。努力建设健康城市。完善城市公共健康设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健康行业、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创建活动,努力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到2008年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区)行列。

4、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配合建好长沙报业集团、体育新城等文化标志性项目,加强街道、社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在“十一五”期内建成10个公共图书馆(室),让文化体育事业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形成小而精、多而全、遍布社区、资源共享、方便市民的体系。丰富和活跃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充分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空间。大力弘扬雨花精神,即“勇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创业精神;勇于改革、善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务实精神;富裕一方、为民造福的公仆精神;和衷共济、荣辱与共的团结精神”,引导市民关心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增强城市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将优秀的传统城市人文内涵转化为顺应时代的精神动力。

5、建设适宜创业发展的城区。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建立健全鼓励创业的政策机制,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发展氛围,形成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努力降低投资创业成本,加强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把雨花区建成极具成本效益优势的投资创业“洼地”。

十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资源能源,事关基本国策。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依法强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切实降低高能耗行业和企业的资源消耗水平。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运行、社会循环式消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城区为载体,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植被保护等生态建设,逐步实现“绿在城中”向“城在绿中”,“城市中有花园”向“花园中有城市”转变,努力为城乡居民创建出和谐、秀美、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以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水、大气和食物等环境污染问题为整治重点,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力度,努力使人民群众饮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在全区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十二 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制度保和谐。

1、重视人口事业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事业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协调。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视老年人事业,加强对敬老院、老年大学等老年人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做好妇儿“两纲”监测。贯彻落实男女平等政策。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工作,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突出解决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违反规定加班加点、克扣或拖欠劳动者工资、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问题。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空间。

发展适度技术含量、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挖掘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就业潜力。采取经济办法,鼓励企业尽可能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地再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择业和自主创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责,建立健全培训网络,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职培训、职前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认真落实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优惠政策对就业再就业的支持。强化劳动用工管理,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按照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多支柱、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平稳过渡。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民政事业。逐步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大病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安置工作,大力推广“四化一分离”安置模式。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红十字事业,积极倡导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等民间互助行为。

4、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按照合理布局,兼顾效益的原则,统一调整,配置卫生资源,按照每3—5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人拥有全科医师、护士2—3人的标准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卫生服务保障。逐步探索政府支持、个人参与的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卫生服务保障制度,到“十一五”期末,全区96%以上的低收入人群享受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并与全市网络对接,形成资源共享,及时有效处理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一步降低传染病对人民健康的威胁,严格控制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传播和重大疫情传播。加强社会卫生服务。加强医疗专业队伍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建立投资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办医体制和投入机制。

加强药品管理和市场监管。保障人民健康权利,重点加强生产环境、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管,力争在“十一五”期末,食品和化妆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5%。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各级爱卫机构和网络。积极开展卫生创建、健康教育、城乡统一除“四害”活动,积极推动农村改厕工作。到2010年,共新创省市级文明卫生单位、卫生示范社区,省市级卫生村、卫生镇(乡)60个以上。其中创省、市级卫生村3个,卫生镇(乡)1个;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不低于90%,农村不低于80%;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5%;城区灭鼠、灭蚊、灭蝇、灭蟑四项工作达到国家虫媒控制标准。

5、发展公共公益事业

按照全面小康要求,完善公共设施,提供公共产品,为公众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文化馆、青少年宫、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和档案资源开放利用,提高档案事业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6、构建公共安全体系

坚持源头预防、综合治理,健全保障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洪涝等自然灾害预警、预报、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依靠科技、法制和社会力量,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在红星、高桥等综合市场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安全监管。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黄毒赌等各种犯罪和危害社会的行为。建立健全反分裂国家、反恐怖袭击等应急指挥体系,积极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

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信息条件下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防建设,完国防动员机制和各项战备预案,加大军事训练力度,切实做好反“台独”应急作战准备。

7、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扬基层民主,实行基层组织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民主自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实施好重大事项决策前协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完善司法制度,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治意识。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8、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推进诚信雨花建设,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协会”作用,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努力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一社区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一单位一亮点,社区“十个一”工程(即:一个市民学校、一个未成年人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全民健身场、一组高标准宣传橱窗、一个社区宣传文化法制中心、一个社区警务室、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支百人以上的文艺宣传队(健身队)、一支五十人以上的志愿者(义工)服务队)、农村“一二三四”工程(即1校:村民学校,2队:文艺宣传队、体育运动队,3室:文化娱乐室、图书室、广播室,4会:道德评议会、共建文明村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单位“一二一”工程(即1校:干部职工大学,2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1队:志愿者(义工)服务队)全面达标,创建一批品位高、特色显、环境美、风尚好的全国、省、市文明社区(村)和文明单位示范点,力争95%的社区(村)创建成为文明社区(村)。加强创新研究和引导,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组织好新五好文明家庭、社区文明标兵、十星级文明农户等评选,巩固义工俱乐部、社区文化节等既有品牌,培育一批市民教育新品牌。

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努力培育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区、街两级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机构和专职机构,完善联席会议、财政投入、情况通报、问题督办等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打击邪教组织,提升全民素质。繁荣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创作更多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挥军政军民团结。

“十一五”时期,将是雨花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雨花区深度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空间和潜力得到全方位释放的重要时期;更是雨花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向现代化经济强区迈进的重要时期。通过五年的努力,雨花区的经济综合实力将名列中部城区前茅,建设国家级文明城区的目标将得以实现,一个开放文明、繁荣富足、和谐有序、生机勃发的新雨花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文档:
  • 关于《长沙市雨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政策文字解读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