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沙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03-16    来源:长沙市政府网字体大小:

2021年1月18日在长沙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长沙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现代化长沙建设坚实有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一)坚持科学精准施策,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围绕“六稳”“六保”精准发力,加强政策措施的协调性,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向好。通过开展百日竞赛活动,形成上下联动、以赛促干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指标实现恢复性增长,经济韧性和活跃度不断增强。从全年来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全省持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秩序恢复有力有效。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全市不到1个月实现新增确诊病例清零,不到2个月实现在院确诊病例清零。构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联动机制,率先全国部署复工复产,先后派出4292名联络员深入企业一线驻企联络帮扶,推动产能全面恢复。惠企政策打出“组合拳”。先后出台“稳定经济运行26条” “六保”方案等系统性文件,配合稳岗就业、税费减免、财政补助、金融扶持等细化措施,形成“1+N”综合性惠企政策,全市统筹安排政策资金24.79亿元,全年累计减税94.53亿元,减免社保缴费111.57亿元。

(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体系向高质量迈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智一芯”产业布局加快构建,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达1041家。园区经济支撑有力,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70%以上。引进投资额过2亿元产业链重大项目97个,315个产业链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91亿元,占年度计划131.1%;20个制造业标志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31亿元,占年度计划149.9%。比亚迪动力电池、天际新能源汽车、长步道机器视觉光电、湘江鲲鹏等项目正式生产,惠科光电主体完工,中联智慧产业城、三一智能网联重卡、三安光电、夸特纳斯等项目加快推进。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优秀人才集聚工程、区块链产业发展等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北斗、网络安全、新一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政策兑现。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提升。持续推进服务业“三百工程”,有序开展全市总部企业认定和楼宇评定,评选出13栋市级特色楼宇和重点楼宇,省市服务业集聚区达27家,营业收入过百亿服务业集聚区达8家,16家企业获评国家、省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试点。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年底全市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2.33万亿元、2.43万亿元,分别占全省40.3%、49.1%;全年新增上市公司9家(另有3家过会待发),A股上市公司总数中部第一,总市值超1.3万亿元。物流业快速发展,社会物流总额3.75万亿元、增长4.3%。成功举办世界计算机大会、智能制造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中国民营企业合作大会等重大活动。新动能新优势加速培育。大力推进“软件业再出发”,全市软件业企业承载空间超18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超13万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阿里巴巴、百度微算互联、CSDN等知名企业落户长沙。长沙高新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正式揭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稳步推进。成功获批全国第三家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智能网联汽车签约头部企业22家,智能汽车产业逐步形成集聚效应。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创新创造能力增强。荣获国家科技奖、中国专利奖各22项,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6个、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1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件。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关键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孵化的高地。岳麓山大学科技城聚焦建设“最美大学城、领先科技城、一流创业城”,新增科创企业1310家,获批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加快打造“中国V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引进爱奇艺、快手等头部企业10家,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落户马栏山。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三集中三到位”和“综合窗”改革全面完成,权限内项目审批事项全部实现告知承诺制审批,市本级政务大厅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全覆盖,56项惠民利企政策兑现“一件事一次办”,区县(市)、园区政务大厅全面设置24小时自助大厅,“我的长沙”微信小程序上线314项政务服务和135项公共服务。率先中部地区出台《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规定》。实施“双对标”和“指标长”制度,抓实优化营商环境4大专项行动及23个一级指标、220项具体工作落地,长沙包容普惠创新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报告。2020年中国百城营商环境报告中长沙居百城榜第12位,全国296个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长沙排名第9位,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称号,在省对市州营商环境考核中排名第一。重点改革取得突破。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全国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推动城发集团、湘江集团、水业集团市场化转型,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1.3万亿元。深化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推出“长沙不动产”APP,新建商品住宅“交房即交证”全面铺开,实现二手房交易与水电气联动过户。高标准建设运行全市统一的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入驻中介机构578家,实现行政审批类领域服务全覆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为全国典型。园区体制改革、农业农村改革、行业领域信用监管等不断深化。

(四)强化需求支撑作用,着力打通内外循环通道。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作用更加明显,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合理扩大。产业投资、制造业(含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50%、35%。重大项目进展顺利,1320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4498.5亿元,占年度计划125.2%。制定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建成5G基站3.05万个,核心城区、景区和园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争取抗疫特别国债51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399.2亿元、全国性地方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优惠贷款90亿元,获批企业债142.2亿元,储备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161个。以低于市场平均利率引入金融“活水”,国开行当年向贷款企业(重大项目)发放贷款260亿元,农发行累计投放政策性资金183亿元。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消费惠民新增长点不断拓展。出台五一促消费、节假日促消费、汽车消费等政策措施,加大夜间消费支持力度,改造特色夜市街区10个,集中组织“湖南人游省会、长沙人游长沙”等系列消费节会活动,旅游收入达1663.4亿元、接待旅游人数达1.52亿人次,均恢复到往年80%以上。成功举办首届汽车消费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会展业复苏。黄兴南路步行街入选全国第二批改造提升试点,湘江欢乐城、洋湖水街、米粉特色街开业。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快速增长。长沙获评全国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入选全国十大最受欢迎出游目的地城市、全国夜间旅游热门城市、网红城市八强。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正式揭牌,持续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黄花综合保税区、金霞保税物流中心作用凸显,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规范运行。开行国际货运航线11条,黄花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增长48.7%,中欧班列(长沙)全年开行国际班列530列、增长29%,疫情防控期间跻身全国四大“天班”,有力保障了国际贸易通道畅通。外经外贸基本稳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2.8亿美元、增长12.3%,进出口总额增长15%,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突破150亿元、增长70%。

(五)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区域协同发展步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成效。重点区域建设进展顺利。湖南湘江新区发展实力实现新跃升,预计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引进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5个、世界500强项目21个。临空经济示范区初具规模,临空产业集聚区挂牌成立,核心区新引进重大项目18个,总投资超200亿元。高铁会展新城主干路网基本成型,工程机械展、中部农博会等品牌展会效应彰显,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湖南金融中心新引进金融机构、基金机构及配套企业112家,设立金融科技湘江生态联盟,基金小镇投入运营。南部融城片区567家工业企业实现全面退出,牛角塘起步区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融城道路骨架逐步构建。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全年新增产业空间2016万平方米、增长46.4%。内外通道日趋完善,长益高速扩容通车,常益长高铁、宁韶高速、江杉高速建设加快,湘府路快速化改造全线通车,长沙机场改扩建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式启动,地铁3、5号线实现载客运营,6号线正式铺轨,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121万人次。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成棚户区改造5116户,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23个。“一圈两场三道”升级版圆满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全力推进电网第三轮“630攻坚”,电网迈入“特高压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稳定农产品供给,新建高标准农田20.7万亩,全年产粮214万吨、增长3.2%,实现生猪出栏275万头。全年铺排“一县一特”产业链重点项目165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2.8万家,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27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公里,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21.4万户,实现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全域覆盖。椒花水库启动建设。区域协同发展有力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三干”项目主线集中通车。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持续深化,14个重点合作事项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长沙两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长沙粤港澳科创产业园开园。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推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十大工程、百大项目。不断深化长岳、长益区域合作,将九华、湘阴纳入湘江新区新片区规划统筹谋划。

(六)聚焦关键补齐短板,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全力抓重点补短板解难题,统筹推进三大攻坚。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86.14%,脱贫攻坚经验得到新华社重点推介。投入2.67亿元帮扶龙山等8个国家级贫困县,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长沙力量。污染防治成效显著。蓝天保卫战完成既定目标,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4.4%。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一江六河一湖”综合整治,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土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原长沙铬盐厂等重金属污染治理进展顺利。塑料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可降解塑料创新联盟。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要求整改落实。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强化风险防控,全年化债任务基本完成。积极防范化解非法集资风险。压实房地产调控主体责任,“房住不炒”经验获党中央、国务院肯定。

(七)全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让各项惠民举措落到实处。稳就业力度持续加大。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开展援企招工小分队、线上“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等活动,全年发放稳岗返还资金9.12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保障防疫物资生产,健全口罩生产全产业链,仅用40天时间实现口罩产量从每天17万片提高到5000万片。对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实时监测,“米袋子”“菜篮子”价格基本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做好价格联动机制启动工作,全年发放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1.02亿元。公共服务提质深入推进。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8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3.94万个,全面实现小升初“公办民办同步招生”,进一步完善民办学历教育收费管理。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有序推进。长沙学院升格为一本。提质改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5个,启动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二期建设。创建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企业12家、社区6个、学校2所,新增普惠养老床位7000余张、幼儿托位2000余个。建成健身中心27个、室外健身器材237套(件)。获批国家社会足球场地建设重点推进城市、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新建成社会足球场地135块。建成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经验获评国家典型案例,公共服务领域“长沙经验”得到广泛认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16连调”,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实现“10连调”。发放失业保险待遇8.21亿元。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建设,完成公租房建设9594套,筹集租赁房源57163套。与此同时,“平安长沙”建设不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绩居全国前列,禁毒和打击传销力度持续加大。应急管理、消防救援、食品安全等工作稳步推进。继续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落实人大决议作为重大责任和重要任务,认真执行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及时回应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出谋划策、担当奉献、凝心聚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在疫情发生之前,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巨大,全国大部分城市均出现主要经济指标与年度计划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紧盯年初计划,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并建立逐月分析机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从计划执行来看,18项计划指标中预计有4项约束性指标、6项预期性指标可以完成计划,8项预期性指标与计划存在差距: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等6项指标低于预期目标,主要是经济基本面受疫情影响较大,关联指标增长幅度放缓;二是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有差距,主要是为稳经济、稳市场、稳实体,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减税降费规模超过预期,财政增收压力大;三是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差距,主要是受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尽管如此,大部分指标仍好于全国、快于全省,这是在极其艰难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精准施策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不畏艰难、砥砺奋进的结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长沙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时日,投资平稳增长难度加大,消费提振仍待加强;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中小微企业、个体户面临的经营困境与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能力短板仍较突出,创新的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破除,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国资国企、营商环境、城乡融合等重点改革领域仍待攻坚克难;养老、托育、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等等。对于上述困难与挑战,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21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宏观环境整体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一)宏观政策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并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具体来看,财政政策方面,强调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重点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货币政策方面,强调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重点在防范风险、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等方面着力;科技与产业方面,重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并在布局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基础再造等方面加大力度,将有利于长沙依托科技创新优势,梳理产业链发展的长板与短板,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从短期的扶危救困转向提升经济的长远发展质量;扩大内需方面,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重点在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加大力度,将有利于长沙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精准发力,主动策划系列扩大消费举措,做好新基建、“四精五有”等项目储备,充分挖掘并释放内需潜力;改革开放方面,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重点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着力,长沙一方面要积极抢抓机遇,利用好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开放平台优势,把先行先试权用好用实,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引领城市;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将长沙发展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推动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引领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更多力量。总的来看,有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长沙的关怀厚爱、有中央和省里支持的持续加力、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系列红利,有经济社会稳定向好的总体预期,长沙发展将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和诸多有利条件。

(二)总体工作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当好实施“三高四新”的战略领头雁,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内需扩大和高水平开放,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三)主要预期目标。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产业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与全省目标保持一致;能耗“双控”、减排任务完成省定指标。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实现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是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首位。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工程机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抓紧制定先进储能材料、安全可靠计算机及创新应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材料和高端设备等“卡脖子”领域开展研发攻关行动,面向产业链实施10项“揭榜挂帅”科技重大攻关专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将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提高到35%,逐年提高湖南居民网购生活必需品前100种的“长沙制造”覆盖率,力争“十四五”末提高到30%以上。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力争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2.5个百分点。二是以产业项目为载体推进产业链建设。强力推进制造业标志性重点项目建设,聚焦“三智一芯”引进和布局一批行业引领性、前沿性、带动性项目,突出项目建设帮扶“马上办、办上马、跑得快、推一把”的全周期服务理念,确保产业项目及时竣工达产增效。三是加快服务业高品质集聚化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数字内容、法律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持续推进省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建设一批百亿级服务业集聚区。四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千亿”产业培育行动,积极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国防科研基地和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生物医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增材制造、碳基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争取1-2个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探索出台“四新经济”目录,大力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有序发展。五是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保持智能制造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以数字经济推动软件业升级,加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软件研发,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打造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先行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

(二)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发展体系,抓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落实落地。一是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四个面向”抢抓国家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调整优化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布局等机遇,充分利用长沙“科教资源+制造业”的双重优势,积极谋划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战略创新平台布局长沙。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全市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400家。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实施芙蓉英才星城圆梦计划,继续抓好“人才新政”落实落细,在智能制造、生物种业、视频文创等方面引进一批中高端人才和团队。布局建设长沙智能制造海归小镇,加快建设长沙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构筑集聚国际化优秀人才的科技创新高地。四是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指导企业申请一批创新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提升长沙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申报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打造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和高地。五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组建一批市内技术转移转化基地,鼓励市外高校院所等在长建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长沙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长株潭大专院校科研成果对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80亿元以上。六是拓展科创承载空间。加快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集中承接地,将岳麓高新区作为成果转化的核心承接区、长沙高新区和宁乡高新区作为重要承接区、长株潭地区作为拓展区,探索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新增科创企业1500家。支持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隆平科创城建设。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建设。围绕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中国V谷”,提升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品质,推进中国广电5G应用中心、5G频道支撑平台等项目落地,实现园区已投产产业项目5G、Wi-Fi6、100G光纤网络全覆盖,建设推广超高清制作共享云平台,全年引进企业700家。

(三)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聚焦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提升发展活力动力。一是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自主有序流动、高效公平配置。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在城市更新、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深化与国开行十大工程、农发行六大领域合作,继续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竞争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争创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力争全市市场主体突破130万户。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统筹推进市与区县(市)事权和支出责任、公共资源交易、园区体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三是增强营商环境吸引力。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规定,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全面提质政务服务热线,24小时自助服务向商圈、楼宇、社区延伸,政务服务实现“网间办”“指尖办”“自助办”“就近办”。强化涉企政策兑现,加快各级惠企政策在“长沙扶持通”上网运行。积极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试验区。四是推进消费环境优化。健全重点群体增收激励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加快实施信易贷、个人信用分等工程,健全信用承诺机制。

(四)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全方位拓展开放格局,进一步畅通内外双向循环。一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021年拟铺排重大项目1750个(不含预备项目,暂未打捆),年度投资约388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投资约550亿元,重点加快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轨道交通、南北横线等项目建设;重大产业项目投资约1400亿元,加快长沙半导体产业园、三一智联装备制造、惠科光电、豪恩声学、格力冰洗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加快新基建项目铺排,全年建成5G基站2万个;民生重大项目投资约400亿元,继续推进健康长沙PPP、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重点工程;能源重大项目投资90亿元,加快城网、农网电力改造和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二是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持续推广“湖南人游省会、长沙人游长沙”系列活动,继续推进“夜星城”包装策划,擦亮长沙消费名片。加快创建黄兴南路国家级示范步行街。通过汽车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促销满减等手段,促进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实现恢复性增长。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培育壮大养老、体育、教育、托育、家政等新消费增长点。打造老人、女性、儿童友好的消费空间,促进“银发经济”“她经济”“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夜间消费、网间消费、乡间消费,全年旅游总收入达1800亿元。三是推动更高水平开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紧扣7大领域、113项改革试点任务,推动各项建设任务落实落地。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新开通国际货运航线3条以上;加大中欧班列(长沙)推广力度,力争开行超1000列,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新港三期、铜官港区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融入长江黄金水道,实现空铁水联运无缝衔接。加强快递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创建国家骨干冷链基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深化拓展东盟市场,办好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重大活动。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进出口总额增长15%。四是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在产业、创新、基建等方面开发合作一批项目,发挥长沙制造业和创新优势,联动武汉、南昌等地建立技术联盟,探索以“飞地港”模式与湘阴共建共享虞公港,推动霞凝港、虞公港“港港联动”,构建湘江-长江水上“高速航道”,助推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机制,主动承接大湾区外溢的高端制造、生产性服务等产业转移,落实好广州长沙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湘赣红”区域品牌,做强做优区域特色农业,打造省际合作推进乡村振兴的典范。五是引领带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落实省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五年行动计划,在打造“三个高地”上率先突破,集聚一批标志性项目、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办好一批一体化实事,加快推进长株潭营商环境一体化,确保轨道交通西环线、政务服务同城化、养老保险异地办理信息互通等重点合作事项按时按质完成。

(五)建设“四精五有”品质长沙。按照“四精五有”的要求,全方位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宜居乐业幸福城市。一是重点片区建设更上台阶。推动湘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构建鲲鹏产业生态,加快建设“五区五小镇”,将梅溪湖二期、月亮岛文旅新城等打造成为高品质的活力新城。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航空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集聚区建设,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运营,示范区进出口总额增长18%以上。高品质建设高铁会展新城,打造中非经贸博览会等会展品牌,推进一批产业型、功能型、平台型项目建设。湖南金融中心新引进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基金机构等100家以上,推动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平台。稳步推进南部融城片区建设,实施绿心片区规划,分类分批完成绿心退出工业用地处置工作,加快新韶山南路南延线、暮坪大桥、牛角塘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金霞新城、金阳新城、金洲新城、高铁西城等产业新城建设,推进金阳新城与黄花机场片区互联互通,打造一批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二是提升城市建管品质。科学规划“三区三线”,完善“三级三类”规划,推进村庄规划全覆盖。完善城市骨干路网,推进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北延线、中意路、潇湘大道三段、湘雅路过江通道建设,完成长望路西延线、麓景路南延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兴联路过江通道,配套启动芙蓉路湘雅路节点改造、湘雅路公共停车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地铁6号线、1号线北延一期、2号线西延二期等项目建设。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提升“一江两岸”等重点区域景观亮化效果,推进滨水地区、山水洲城特色区、城市景观轴线及历史街区等重点区域的景观风貌管控,实施城市主干道绿化彩化提质改造。高标准推进环卫保洁“三清”举措,深化垃圾分类,建成污泥和生活垃圾清洁焚烧二期。完善“城市超级大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保领域智慧应用。三是深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抓好蔡锷中路两厢更新单元、火车站片区、湘雅附二更新单元、下碧湘街更新单元、市政府北片、湘雅附三更新单元、蔡锷北路两厢更新单元(湘雅健康医疗集中区)、湖橡更新单元等重点片区更新改造,完成城市更新改造563.51万平方米。建设“完整社区”,加快推进五矿小区、联运宿舍与公交小区、岳银三村、群芳园小区、湖橡小区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全年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52个、4.8万户。新启动城中村改造3个,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项目4个。四是推动城市生态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扎实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落实好河湖长制,抓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工程,强化“一江六河”流域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果,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重点推进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花桥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4万亩,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6%以上。深入推进塑料污染防治工作。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强化绿色技术、绿色建筑、新能源车推广,推行重点行业领域清洁生产、绿色化改造。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是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政策,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铺排实施一批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村清零,新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0家。深化龙山等对口扶贫协作。二是全力保障“菜篮子”“米袋子”安全。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建设高标准农田21.91万亩。推行以市场化为主的粮食收储制度,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打造一批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年出栏万头生猪养殖场10家,新改建标准化蔬菜基地1万亩。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升级行动,将“一县一特”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大力发展农业电商新模式,实施休闲农业连片提质行动,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2900亿元。四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加快椒花水库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统筹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无害化厕所1万户。加强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100个美丽屋场。

(七)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社会民生领域的补短板工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突出做好稳就业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用人情况监测,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3.3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年内动态清零二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30所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25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4万个,推进小学、初中标准班额建设。培育优秀师资队伍,遴选市级卓越教师600名左右,逐步消化编外合同制教职工,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支持民办高职教育发展,加快建设幼儿示范高等专科学校。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市妇幼河西新院、市口腔河西分院等项目建设,建设33个市县级医院重点学科,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教育培训服务。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的问题,出台长沙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加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区县(市)社会福利中心全面建成并运营,提质改造35家儿童之家。深入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向往型城市、老年关爱型城市建设,打造全龄友好之城。推进国家住房租赁试点建设,筹集租赁住房2.5万套,向环卫、公交等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定向配租3000户。三是大力推进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建设,新建10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发展浏阳河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推动长沙戏剧艺术中心改造、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提质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社区智慧健身中心、潇湘健身步道等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加快建设长沙国际体育中心。四是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全力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有序开展疫苗接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工作,完善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体系,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中心。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十二项攻坚行动,加大重点食品抽检力度,食品安全抽检量达到每千人6批次,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完善能源安全生产供销体系,加强高峰季节能源保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建设“平安长沙”。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点抓好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

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3月15日


1、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docx2、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指标建议.docx3、长沙市主城区2021年拟实施的主要旧城改造项目计划表(草案).docx
相关文档: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